)
来源:山西日报
每到收获季节,看着沉甸甸的谷穗、黄澄澄的玉米、金色的麦浪,梁振的内心总会涌上莫名的喜悦。
32岁的梁振是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作主要是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开发和作物农艺性状改良的研究,通俗讲,就是通过基因组编辑来“修剪”植物的基因,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优良品种。
(相关资料图)
梁振是山西大学引进的高层次人才。2018年,他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母校的感恩,毅然放弃中科院等多所院校的优厚待遇,回到山西大学,推动母校的生命科学学科建设。
梁振专注于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开发及作物农艺性状改良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共4项,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进行着品种改良的工作,并依赖于自然突变或者物理化学等人工诱变,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梁振说,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快速精准地对目标基因进行改造,可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人工诱变,这是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技术的最大区别。
自回到母校参加工作以来,梁振以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为己任,在深入分析山西农业发展现状与自身科研优势后,将研究目光锁定在“杂粮”。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然而目前杂粮的系统性研究起步较晚,且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梁振围绕山西农谷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致力于打造一支杂粮基因组编辑团队,深入开展特色杂粮基因组编辑工具开发及精准分子设计育种相关工作。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的双翼,缺一不可。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梁振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先后承担了多门本、硕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基因组编辑技术原理及应用》是其结合自身所学并根据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前沿所开设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前沿动态,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发表文章只是暂时的,我更希望给予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热忱、敬畏之心以及严谨、极致的工作态度。”这是梁振对自己研究生导师身份的一种期许。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他熟知每个学生实验的进度,遇到困难总是与学生一起寻求解决方案,团队中多名学生在硕士期间顺利发表论文并获评国家奖学金。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缺,旱涝、病虫灾害频发,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梁振表示,未来,他将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在基因组编辑技术方面破解更多新课题,助力我国在种业技术发展上弯道超车。
本报记者李炼
标签: